據SNL估算,全球非燃料礦物勘探項目的總預算由2014年的107億美元(基於1961家公司,包括鐵礦)下降至2015年的88億美元(基於1798家公司,包括鐵礦)。非燃料礦物勘探總預算的下調可能與經濟衰退、貨幣、市場穩定性及礦業項目的可用基金有關。同時,以上原因也使得新興的礦業公司減少了礦產勘探的項目數量。
地化實驗、鑽井及地物技術方麵的競爭,部分國家礦業的高稅率,以及因環境保護規章與勞動力而越來越高的開采成本,導致了過去10年間礦業總開采成本的提高。2015年,全球範圍內的許多公司削減了礦產勘探項目,縮小了礦產普查與勘探的規模,並限製了核心工程的鑽井數量。在全球人民環保意識增強的氛圍下,礦產品價格下調,而開采成本增加,使得投資者對礦產勘探大大失去了興趣。
從圖看出,2015年全球主要區域的非燃料礦物勘探預算排序為:拉丁美洲(28%)>其他區域(19%)>非洲(14%)=加拿大(14%)>澳大利亞(12%)>美國(8%)>太平洋地區(5%)。其中,中國與俄國屬於其他區域,兩者占該區域非燃料礦物勘探預算總額的57%。對應的勘探目標區域分布情況,見圖2。
澳大利亞成為2015年最炙手可熱的礦產勘探寶地,其次為加拿大、拉丁美洲,以及非洲。而勘探活動頻繁區域的數量與區域礦產評估結果並無明顯的相關性,但兩者均指示了投資者的興趣所在。
其中:其他地區包括亞洲、歐洲、中東,以及其他國家;太平洋地區包括斐濟、印度尼西亞、日本、老撾、馬來西亞、新喀裏多尼亞、新西蘭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菲律賓、所羅門群島、泰國、瓦努阿圖、越南;基本金屬包括鈷、銅、鉛、鎳;鉑族金屬包括鈀、鉑、銠、釕、鋨。(圖片來源:USGS)
據SNL數據顯示,2015年礦產勘探完井數量較2014年有所提升(其中9%的井鑽於2014年)。澳大利亞、美國的完井數增加,拉丁美洲的完井數減少,而其它地區普遍與上一年持平。自2012年起,全球範圍內,目標為銅礦與金礦的鑽井數量減少,而鉛礦、鎳礦、鋅礦的鑽井數增加(與中國對這3種礦的需求有關)。
截至20世紀末,全球大多數的礦產普查由澳大利亞、加拿大和美國的公司掌控。自21世紀初起,全球的礦產勘探及發展格局開始發生變化。但從2014年起,總部設立在以上3個國家的礦產公司已減少了普查及勘探方麵的預算。這些年來,礦產勘探及投資已從傳統的管轄區擴展到了近乎所有國家。BRIC(巴西、俄國、印度、中國)的勘探預算從2005年的6億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0億美元以上。
圖3表明了全球礦產勘探預算的趨勢。礦產勘探目標由淺層儲層逐漸變為深層高品位礦床沉積,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銅礦床,位於塞爾維亞的Cukaru Peki沉積,以及厄瓜多爾的銅礦。勘探成本的增加及技術機械化是勘探預算提高的主要原因。
隨著全球對資源愈發渴求,大洋能源勘探愈發矚目。2007年,鸚鵡螺礦業公司開始大力勘探巴布亞新幾內亞沿海地區的硫礦,並與中國簽訂了為期3年的商品貿易合約。2015年,聯合國成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(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,簡稱ISBA)簽署了27個大西洋海底勘探項目。此外,中國在渤海的沿海地區發現了一個新的金礦。巴西地質調查局則宣稱其要投資1100萬美元勘探裏約熱內盧的沿海地區。而印度已開始對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進行了勘查。
圖4顯示了2011—2015年全球主要礦產品勘探預算所占百分比的變化趨勢,礦產品整體呈現先下降(2011—2014年)再回升(2014—2015年)的趨勢。同時據USGS數據,2015年間,勘探目標的主體仍為金礦(46%)和銅礦(15%),其次為鐵礦(4%)鎳礦(4%)和鈾礦(4%)。再者,投資者對石墨、鋰、碳酸鉀、REE和鎢仍具興趣,但對這幾種礦產品進行勘探的公司的數量則在2012年達到頂峰後開始下降。
2015年全球礦產勘探重點
表1中列舉了2015年最值得注意的礦產勘探區域,包括:
勘探熱點區域。以鑽井密度及投資力度為評價基礎。
儲量的量級。與早些年的資源評估相對比。
礦業發展的高潛力。以公司提供的礦產開采量和礦產品的品位為評估依據。
各勘探區域的重要性。以區域性經濟及社會需求為判斷條件。
新的礦產品來源。可能源於改進後的礦物提取技術。
同時,由表1可知,根據勘探項目的數量,金礦仍是2015年全球礦業勘探目標的龍頭老大。金礦和銀礦合起來占據了勘探目標總數量的77%,基本金屬占16%,鈾礦則占2%。以PGM為勘探目標的礦產項目占1%,而其他礦產品約占勘探項目總數的4%。